欢迎访问-广东省家风建设研究院-网站!

家庭教育

The family education

咨询电话

电话:400 673 7686

家庭教育
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协会资讯 > 家庭教育 > 家庭教育

放下这个执念,你会把孩子培养得更好

发布时间:2022-10-25 17:40:11      点击次数:92

放下这个执念,你会把孩子培养得更好

暑假期间,咨询室接待了不少前来求助的“问题家庭”。其中最突出的,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。


仔细沟通过后,我发现:很多亲子矛盾的根源,不在于我们不想成为好父母;而是在于:我们太想成为一个好父母。

当面对孩子时,如果你「想成为好父母」的热情,覆盖了Ta「想成为好孩子」的热情,便很有可能会破坏孩子的动力,削弱Ta的主动性,引发Ta的对抗情绪。

这个时候,一场「意志的较量」便会产生:

你越催Ta赶紧做作业,孩子就越磨蹭;
你越希望Ta性格外向,孩子就越害羞;
你越希望Ta少看电视,孩子就越想看……

结果导致,你越让孩子变好,孩子越不愿变好;你越是督促压迫,孩子越奋力反抗…从而令双方关系陷入恶性循环,形成亲子矛盾。


图片2.png

01 


分享一个身边的真实故事。

我的邻居李阿姨,是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。十几年前,小叔家因为一些家庭变故,无法亲自照顾孩子,便将6岁的女儿寄养在李阿姨家里。

当时李阿姨心里其实是不太情愿的,但碍于情面,又不好意思当面拒绝,只能勉强答应。小侄女跟李阿姨的女儿同岁,就读于同一所学校,同一个班。


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,李阿姨可谓尽职尽责、面面俱到。

每天早早起床为她煮上营养早餐;
日常教导她学习方法和礼貌礼仪;
晚上雷打不动地给她讲睡前故事……

她坚信自己养育女儿的方式是最科学、最正确的,并要求女儿分毫不差地跟着她的步伐走。每当女儿抗拒的时候,她都会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地分析利弊,直到女儿从思想上折服,从行为上服从。

而面对侄女,李阿姨更多是听之任之的态度:不会刻意去关心、教导侄女,但当侄女主动凑过来时,她也没有强势阻拦。


图片3.png

小学期间,2个孩子都比较乖巧、听话,学习成绩名列前茅。然而到了初中,两人却逐渐产生差距——

侄女始终对学习充满热情,成绩越来越好;
但女儿却开始分心、厌学,成绩一落千丈。

李阿姨非常头疼,开始把所有重心放在女儿身上。一边委托学校老师在学习上对女儿多加关照,一边在生活中对女儿实行全方位的监控。结果依然无济于事。

后来侄女顺利考上了重点大学,女儿只勉勉强强考了个大专,期间还患上了中度抑郁症。

侄女大学毕业后,留在一线城市工作,每逢过节都会回去探望李阿姨,感激李阿姨小时候对自己的引导与关照。

在侄女眼里,李阿姨是当代好父母的楷模。而另一边,女儿大专毕业后,找不到工作一直宅在家里,无奈之下李阿姨只能托关系让她在学校当图书管理员。母女关系非常紧张,常常争吵,相互指责。

到这里也许很多人会困惑:2个孩子同吃同住,接受同一个养育者的教导,为什么结果差距这么大?甚至李阿姨自己也对此充满困惑。

02


接下来,让我们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,透过表面现象,去觉察2个孩子成长背后的细微差异。

首先,她们的角色定位不一样。


对李阿姨而言,一个是亲生女儿,一个是小叔家的侄女。而且打内心深处,李阿姨一开始并不情愿收留侄女。这就意味着:她对2个孩子的情感投射是不一样的。

她爱自己的女儿,希望女儿变好,并愿意为女儿的成长付出很多精力。

当她尽心尽力地成为一个“好妈妈”时,她心里对女儿肯定会有期待。“我这么努力当一好妈妈’,你也应该努力当‘好孩子’,这样才不辜负我的辛勤付出。”

但面对侄女,则很不同。她不在意侄女是否变好,仅仅是出于义务,把给到女儿的资源同步分享给侄女。

换而言之,她心里对侄女没有期待。“饭你可以一起吃,讲故事你可以一起听,但吃与不吃,听与不听,你自己决定,我不强求。”

这种养育心理的细微差异,对2个孩子而言:她们的内心感受,也是不一样的。

在女儿的感知里——

妈妈是走在前面的人,她在拖拽着我前进;
而我则是被动的跟随者,只能跟着妈妈走。

女儿年纪尚小时,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教导,确实能给到她很好的安全感,指引她前进的方向。

只是随着女儿慢慢长大,自主意识越来越成熟,妈妈的种种期待和要求,反而会成为一种限制,限制女儿自由意志的延伸。

“你想成为‘好妈妈’,想让我成为你理想中的‘好孩子’,可是我更想成为我自己。”于是,一场母女间「意志的较量」便悄然发生。

在侄女的感知里——

伯母是陪伴我成长的人,给我提供学习资源;我有需要就向她索取,我不想要就直接拒绝。

侄女年纪尚小时,在跟随着一起学习、一起接受教育的过程中,获得了成长,并知晓了自己前进的方向。

随着侄女慢慢长大,自主意识越来越成熟,伯母这种无要求、无期待的养育方式,反而给了她自由探索、自主成长的空间。

“我不需要成长为任何人期待的样子,我只需要遵从我的意志,成为我自己。”于是,一个孩子的「自由意志」便由此生根发芽。

你发现了吗?

孩子成长过程中,需要的并不是一个事事替Ta着想,护Ta周全的「好父母」,而是一个我始终稳稳当当陪伴你,并在关键时刻承接和帮助你的「好伙伴」。


图片4.png

因为它还原、接纳和肯定了孩子真实的样子,并支撑着孩子找到Ta内心骄傲的核心自我价值。如此一来,孩子便会有源源不断的热情与动力,自愿、持续地把事情做好。

03

这时问题来了,父母具体要怎么做,才能让孩子自愿、持续地把事情做好呢?

① 和你的孩子课题分离。

所谓的课题分离,就是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,什么是我的课题。我负责把我的事情(课题)做好,你负责把你的事情(课题)做好。

就拿学习来说——学习是孩子的课题,让孩子自主学习是父母的课题。

这个过程,父母需要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,陪伴孩子领略知识海洋的多样性。在能力范围内为孩子提供学习资源,在他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。

但学习本身,是孩子的课题。

在访谈节目《你好妈妈》里,霍思燕讲述了跟儿子麒麟相处的故事。麒麟小的时候,不愿意跟妈妈一起玩玩具,反倒更愿意跟家里的阿姨玩。

后来在心理医生的提醒下,霍思燕才发现:儿子之所以这样,是因为自己总是习惯性地越过界线,过度承接孩子的课题。

比如经常指点孩子应该如何做,不能如何做。后来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,霍思燕改变了做法。她不再充当孩子的引导者,而是认真观察孩子在做什么,然后在一旁当观众。

“你现在正在盖城堡是吗?好漂亮啊……”这样一来一往,孩子学习搭积木的自主性就被调动起来了,同时他也会觉得妈妈很懂自己,也就会愿意跟妈妈一起玩。

②做好自己。

在完成课题分离以后,父母和孩子在心理上,就重新分化成2个独立的个体。

这个时候,如果父母能够当着孩子的面,解决自己工作或生活中的困难,完成自己的课题,榜样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。


图片5.png


我的朋友Q,曾分享过他的一个故事。Q小时候家里很穷,父母也没什么文化,没办法给他太多成长上的指引和帮助。但Q的爸爸是个非常认真、好学的人。

有一回,家里的黑白电视坏了,维修费超出了家庭预算。于是爸爸天天拿着维修手册琢磨,一点点拆卸,换零件,组装,折腾了1个多月,终于把电视修好了。

也因此,他掌握了不少电视的维修原理,后来还在村里当起了业余电视维修工。在学习的道路上,每当Q被繁冗的课业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,他都会想起爸爸这种认真钻研的生活态度,并下定决心要像爸爸这样坚持下去。

面对孩子,父母仅仅做好了自己该做的事,就能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
这,就是榜样的力量。

③ 放下成为「好父母」的执念。

其实啊,现实中不少父母都是超人。为了全家生计,为了孩子更好的未来,一路披荆斩棘、努力奋斗着。有时还会去学习心理学,努力想让家庭的氛围变得更好,弥补自己原生家庭造成的问题。

这些都是我们强大的一面,也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完善自我、变得越来越好的证明。

只是有时我们可能太想成为一名「好父母」,而导致不经意跨越界线,过多地承接了孩子的课题。

例如我的邻居李阿姨。她本身是一名优秀的教师,为了女儿的成长尽职尽责,却无形中遏制了女儿的自由意志。如果她能像对待侄女一样,后退一步,从主导者变成陪伴者,让女儿意志得到充分延伸。那么她女儿在感受层面,则会变得很不同。

事实上,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,我们都希望能对自己的事情做主。当我们充分体验自己的感受,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,我们才能拥有独立意志。

当别人过度干涉我们的想法和计划时,为了维护个人意志,我们可能会拖延、对抗,甚至直接放弃。

所以,当我们面对孩子时,要保持一个觉察:放下成为「好父母」的执念。警惕自己「想成为好父母」的热情,覆盖掉孩子「想成为好孩子」的热情。


图片6.png

给孩子留出多一点个人空间,让他们能够更自主地学习和成长。

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也无需那么疲惫,那么紧张,试着以一种放松的心情,来欣赏一个生命的成长。
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作者:天雅(心理咨询师)
来源:转载于网络公共平台
作用:仅为传播正能量信息,如有疑问请联系官方客服

 


上一条:没有了
下一条:孩子爱哭、爱闹、爱撒谎,家长该怎么应对?

返回列表